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有哪些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方面:大学生的认知功能逐渐成熟,思维表现出更多的逻辑和理性色彩,且大多数大学生已经进入形式思维阶段,甚至向更高层次的辩证思维发展。

自我意识方面: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成熟,他们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向周围的人展示自己的意见和能力,不喜欢他人的过度干预。

情绪方面:大学生情绪丰富多彩,情绪波动较大,情绪变化明显。

人格方面:大学生的人格趋向成熟和完善,他们的认识水平不断加深,对现实的态度逐渐趋于稳定。

除了以上提到的认知、自我意识和情绪、人格方面的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发展还有其他一些主要特点:

社交方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他们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风格。同时,他们也面临更多的社交挑战,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解决冲突等。

价值观方面: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形成并稳定,他们开始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性意识方面:大学生的性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和性别特征,并对异性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关注。

学业方面:大学生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他们需要适应更复杂、更深入的课程学习,并面临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总之,大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多方面、复杂的过程,他们在认知、自我意识、情绪、人格、社交、价值观、性意识和学业等方面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和发展。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对其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包括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包括学习对象的多样性。

1、专业性

职业定向目标明确大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在中学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分出了文、理科,而且进一步分出具体的学科或专业。

2、自主性

主动性在授课之后,对知识点理解、消化、巩固等各个环节主要靠学生独立地去完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讲授教材内容的所有方面,而是要布置各种参考书供学生课后自学。

课后的大部分时间,大学生要完成撰写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参加科研工作,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3、超越性

超越原学习情境大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超越原学习情境的迁移力或生成力。大学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的迁移力和自组织能力,养成终生受用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工作和职业的变化。

大学生学习方法:

1、分散式学习

在最后一分钟把信息塞进脑子里,可能帮助你顺利通过考试或会议,但很快从记忆中消失。把学习时间分散,在不同时间段深入研究学习材料,而不是像跑马拉松一样的一次性完成。如果想把信息记得越久,就越需要延长分散式学习的时间间隔。

2、实际测试

要做更多的测试,但不是为了获得成绩而进行的测试。有研究表明,仅仅是回忆脑海中的信息这一过程就能有效强化知识,并且在未来重拾知识时派上用场。

3、使用记忆卡片

把想记的东西做成卡片,反复测试并设定复习时间。制作卡片要点是:要有标题,概括出所摘写的内容;摘抄内容必须完整,且不可过长,注明出处,尤其是外文文献卡片;制作导片分类,集中放置。

4、心理意象

在脑海中做具体的想象,并信任自己内心的理想图像。常用的方法是看图片记文字,会耗费比较多的时间,而且只对能联想得到图片的文字有用。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介绍如下:

大学生心理发展具多样性、转折性、承压性、自我意识性等。

1.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多样性

大学生群体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他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因此,他们的心理发展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些大学生可能在探索自我身份、发展个性特点和建立自信方面取得较快的进展,而另一些大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和找到自己的定位。

2.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转折性

大学是一个过渡阶段,大学生从高中生转变为成年人,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责任。这个阶段的大学生通常需要面对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事情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转折和适应过程。

3.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承压性

在大学阶段,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包括学业压力、职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学业压力来自学习任务的增加、考试成绩的压力和就业竞争的压力。职业压力源于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和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期望。

这些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影响。一方面,承压性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激发他们的潜力。他们可能会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承压性也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自我意识性

大学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发展。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目标和未来方向,并积极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这种自我意识性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四、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有哪些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自主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自主是大学生活动的核心。主要特点有四。

第一,自我监督。

每天最多六节课,老师只是课上讲授知识,课后不再监督,而是让学生自我监督,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第二,重视自学。

大学都有图书馆,遇到问题可前往图书馆查资料。老师很少会出现在课堂之外的地方。随着网络的发展,自行上网查资料,也成为学习方法之一。

第三,研究型学习。

跟高中不能偏科不同,大学生可以把精力用在兴趣点上,其它课程及格即可。因此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入学习,而不局限于教学大纲。

第四,理论联系实践。

大学除了学习外,还有实习、有社会实践。比如机械类学生,直接到工厂实习。把知识用于实践,用实践检验所学知识。

学习方式是大学里,课堂讲授少,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这便需要学生大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学图书资料和各种信息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熟练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集资料和掌握信息,成了同学们必备的学习技能。

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

学习容量是大学所设的课程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每一个层次又由许多门课程综合而成。一般来说,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学三十多门课程,如果要辅修或读双学位,还要加十几门课程。大学里需要学习的知识,在质和量上都要比中学深和广。

学习意向是大学学习是带有专业定向意向的学习,要求围绕某个专业方向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毕业以后走向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生产或其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不仅掌握知识、 技能和发展智力, 而且逐渐形成世界观、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