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方向不对?为何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清,学习态度不端正

一、大学生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缺乏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大学课程相对自由,学生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制定学习计划。但有些学生可能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导致拖延学习、无法高效利用时间并且错过截止日期。

分散注意力和学习效率低下:因为手机、社交媒体和其他娱乐设备的干扰,学生可能很难集中注意力,时间往往被花费在无效的娱乐和分散的学习上,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缺乏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学学习需要学生更多地依赖自主学习,需要主动获取知识和扩展思维能力。然而,一些学生可能习惯依赖老师的指导,缺乏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业压力和焦虑:大学学业相对较忙碌和繁重,有时可能面临紧张的学习进度和高压力的考试任务。这可能导致学生感到焦虑和压力,影响学习成果和心理健康。

缺乏学习策略和技能:一些学生可能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技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记忆、理解和整合知识。这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和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反馈和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便纠正错误和提升学习水平。但有时候,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反馈和指导,导致学习中出现困惑和进步的障碍。

对于这些学习问题,学生可以尝试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时间管理、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寻找合适的学习策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指导等。此外,学校和教师也应该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升学习效果。

二、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困惑以及如何调适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困惑: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动机强度不当、学习焦虑与学习疲劳、考试焦虑。

(一)学习动力缺乏

1、主要表现

(1)尽力逃避学习。不愿上课;上课无精打采,不能积极思维;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

(2)缺乏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相信自己有学好的潜力,学不好也不会感到丢面子。

(3)容易分心。学习动力缺少会使注意力差,不能专心听课,不能集中思考,兴趣容易转移,学习肤浅,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满足于一知半解。

(4)厌倦、冷漠。学习动力缺乏常会导致厌倦情绪,对学习冷漠、畏缩。

(5)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习动力缺乏者不会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灵活变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因而常常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情境。

2、动力缺乏的原因

(1)社会方面

(2)学校方面

(3)家庭方面

(4)个人方面(最主要原因)

a、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相符

b、自我效能感缺乏

c、归因偏差

3、增强动力的对策

第一,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念。

第二,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培养求知欲望和专业兴趣。

第三,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习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和分配精力。

第四,加强自制力训练,努力抵御外部干扰,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五,运用“自我强化法”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奖惩。

(二)学习动机强度不当

1、缺乏动机或动机强度过弱,大学生不能专注于学习,学习行为不容易发生,即使发生也不能维持。

2、学习动机过强,常表现为成就动机过强,干什么事都迫切期待成功,都期望比别人做得好,不能容忍任何失败。

(三)学习焦虑与学习疲劳

1、学习焦虑

(1)主要表现

a、学习中心理压力太大,情绪压抑。

b、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担心自己学习不好,对可能取得的考试成绩顾虑重重,信心不足,忧虑过度,以至寝食不安。

c、夸大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造成心理上的不安。

(2)调适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确立切合自身的抱负和期望;增强自信的毅力,不怕困难和失败;保持适度的自尊心,降低对胜败的敏感度;保持情绪的稳定;掌握最适合自己、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

2、学习疲劳

(1)原因: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在生理、心理上产生过度劳累,以至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头晕目眩不能继续学习。

(2)主要表现

a、生理疲劳:肌肉麻木,痉挛,眼睛发痛发胀,腰酸背痛,动作不准确,打瞌睡。

b、心理疲劳:感觉器官活动能力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躁动,忧郁,厌烦,易怒,学习效率下降。

(3)调适方法:学会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了解自己的生物节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考试焦虑

1、定义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考试紧张,即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忧虑、担心、期望、紧张的心理状态。与被评价有关。

2、形成原因

(1)期望过高:自己、家长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评价。

(2)消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缺乏: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

(3)对考试的认识不正确:夸大考试,得失心太重。

(4)其他原因:人格因素、生活规律、准备不足等。

3、调适方法

(1)正确认识

衡量学习效果、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前途和命运。

(2)认真制定学习和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心理调整的计划、身体计划、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3)放松法: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

(4)宣泄法:说、喊、写。

(5)自我暗示法。

(6)保持良好的心态:自信的我;轻松的我;健康的我。

三、为何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清,学习态度不端正

1、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清,易受外界诱惑而迷失

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上大学的目的、大学阶段对人生的作用和影响缺乏清晰的认知,导致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加之互联网、网络游戏和各类娱乐活动的诱惑以及学生自控能力的缺乏,容易导致大学生陷入“自由散漫—考前突击—自由散漫”的恶性循环,导致自身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整个大学阶段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2、学生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动力和毅力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并没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也缺少坚持不懈追求自我提升的动力和毅力,仅仅将“学习”看成是需要应付的任务,仅仅追求顺利通过考试和毕业,无法保持健康的学习态度,主动学习意识几乎丧失殆尽,对于课堂学习之外的专业知识积累与综合素质提升更是一片空白。即使部分大学生有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的计划,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只有“三天热度”,更难以抵抗互联网、网络游戏等外界诱惑,仅有部分或少数学生真正能坚持自己的目标并切实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对上课缺乏正确认识,课堂学习态度不端正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课堂出勤率偏低,存在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甚至无故缺课等现象。部分学生缺乏对上课的正确认识,不能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缺勤导致的专业知识缺失又使缺课学生难以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形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局面,容易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造成恶性循环。

4、学习状态不稳定,缺乏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

大学里各种补习班、考证、专利和论文代理等不良宣传的影响,干扰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并对其学习理念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引导,导致学生将精力更多投入各种评优评先活动中,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也存在管理上的漏洞,比如,班级和宿舍管理不善,容易导致班级和宿舍学习风气偏离,使学生缺乏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部分学生之间容易互相影响,产生集体上网玩游戏、利用上课时间做兼职等不良现象。

5、不适应大学生活,缺乏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经验

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具有更多的诱惑,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环境的改变容易导致大学生难以妥善处理自身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受到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甚至迷失自我。例如,未能平衡学习与业余生活关系的学生,往往会醉心于各项娱乐活动;未能将时间在上课与考研间合理分配的学生,往往会因考研而耽误课程的学习,导致挂科而得不偿失;未能明辨学习与评优之间主次关系的学生,往往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追求某些对自身没有意义的低水平专利、论文和考证等“成果”,甚至因为兼职、创业等眼前利益,而荒废了最重要的专业学习。如果大学生未能较好地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并合理处理自身与外界事物的关系,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长远发展,甚至会导致留级、退学等不良后果。

四、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

一.学习动力缺乏

二.学习动机强度不当

三.学习焦虑与学习疲劳

四.考试焦虑

一.学习动力缺乏:主要表现

1.尽力逃避学习。不愿上课;上课无精打采,不能积极思维;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

2.缺乏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相信自己有学好的潜力,学不好也不会感到丢面子。

3.容易分心。学习动力缺少会使注意力差,不能专心听课,不能集中思考,兴趣容易转移,学习肤浅,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满足于一知半解。

4.厌倦、冷漠。学习动力缺乏常会导致厌倦情绪,对学习冷漠、畏缩。

5.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习动力缺乏者不会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灵活变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因而常常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情境。

二.学习动机强度不当

1、缺乏动机或动机强度过弱,大学生不能专注于学习,学习行为不容易发生,即使发生也不能维持。

2、学习动机过强,常表现为成就动机过强,干什么事都迫切期待成功,都期望比别人做得好,不能容忍任何失败。

三.学习焦虑与学习疲劳:主要表现

1.学习中心理压力太大,情绪压抑。

2.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担心自己学习不好,对可能取得的考试成绩顾虑重重,信心不足,忧虑过度,以至寝食不安。

3.夸大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造成心理上的不安。

四.考试焦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考试紧张,即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忧虑、担心、期望、紧张的心理状态。与被评价有关。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