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宪法内容(当代大学生如何学宪法讲宪法)

一、大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它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的法律。该法规定了犯罪的概念、犯罪构成、刑罚种类、量刑原则等内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制定的法规。它规定了教育的性质、方针、任务、基本制度等。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制定的法规。该法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责任。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制定的法规。该法规定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措施等。

二、大学生依法行使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有哪些

大学生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的内容如下:

行使政治权利与履行政治性义务:

1、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2、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3、我们要密切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4、提升法治素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向周围人群宣传法治知识。

大学生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义务:

1、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2、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甘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

3、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4、遵纪守法,弘扬正气,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正确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

5、敬廉崇洁,公道正派,敢于并善于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6、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

7、文明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诱惑。明礼修身,自尊自爱,自省自律。

8、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男女交往文明。

9、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热心公益,尊敬师长,友爱同学。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学宪法讲宪法

当代大学生如何学宪法讲宪法如下:

1、重视宪法课程教育

大学生应注重在法律相关专业中修读宪法课程,理解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体系和内容。学习宪法需要深入研读宪法法律文本,了解其法律条文、判例和解释等。学生可以参加宪法法学类学术讲座,深入学习宪法解释和适用等重要内容。

2、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模拟法庭、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锻炼宪法理论运用能力。通过参与学生社团、学生会、学术组织等组织,了解并关注社会时事,深入分析和探讨宪法问题。学生可以参与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研究等,通过实践了解宪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深入专业研究

学生可以选择宪法学或相关法学专业进行深入研究,如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掌握宪法学科的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与学者交流并了解最新的宪法研究动态。学生可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实践性的课题研究,深化对宪法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4、利用互联网资源

大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宪法相关网站等,进行自主学习和查询。学生可以参与宪法知识竞赛、线上讨论等,提高宪法学习效果和兴趣。学生可以关注宪法学者、法律专家的社交媒体账号,了解其观点和解读,拓宽宪法学习的视野。

5、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应与同学们共同学习、讨论宪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相互激励和促进。可以组织宪法学习小组,定期开展研讨会、读书分享会等,加深对宪法的理解和交流。学生也可以与老师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提出问题和疑惑,获得更深入的解答。

四、宪法哪些条文和大学生日常有关

大学生属于我国公民: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在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享有的主要权利,也叫宪法权利。它是公民最主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权利。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公民的平等权。所有的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都不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公民都不得强迫其他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简言之,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宪法原则包括了司法平等,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也包括了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即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有权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及政治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意见的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3.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国家保护。但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4.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是公民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障,是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享受其他权利和自由的前提条件,也是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包括任何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

5.公民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为了保障公民的批评、建议和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权利的行使,宪法还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依据宪法,刑法对国家工作人员侵害公民行使上述权利的行为也作了惩罚性规定。宪法和国家赔偿法同时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6.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物质保障,宪法对公民享有的社会经济权利作了具体的规定。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社会经济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公民的劳动权、休息权,以及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和物质帮助权。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劳动就业和获得相应劳动报酬的权利,以及为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而休息和休养的权利。值得一提的是,劳动也是公民的一项光荣义务,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必须通过积极参加劳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在退休后,有获得生活保障的权利;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后,有权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

7.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接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作为权利,公民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就有权进人各类学校或通过其他教育设施和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任何人包括其监护人在内都无权剥夺公民的受教育权;国家要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以保证公民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同时,受教育作为一项义务,公民又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在一定形式的教育设施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其监护人也有责任帮助公民接受教育。另外,宪法还规定了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要给予鼓励和帮助。

8.其他方面的权利。宪法除对所有公民应普遍享有的权利和自由作出规定外,还对特定群体的公民,作了专门规定,给予特别保护。主要是指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等。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