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专业设置?大学生如何分配学习时间才好 2024-08-28 22:39:22 0 0 一、大学生如何分配学习时间才好学习时间还是要分有课时和没课时还有针对专业课和通识课来说吧,当一天满课的时候肯定就不用再多安排学习时间啦,花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去把当日学的专业课内容复习一下再把第二天要上的专业课也预习一下,通识课就不用管啦;早晨或下午没课的话,可以在没课的时间安排两到三个小时学习,通识课进行二十分钟左右的复习;一整天没课的情况,可以尽量早上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去安排学习,尤其是对专业课的学习,通识课花一定时间把前一周学过的过一下,期末时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毕竟成绩对你以后想要保研或者拿奖学金都是不可或缺的。然后我呢,是一名大二的医学生,平时课业确实也是十分繁重,专业课的书也是似砖头厚,从大一刚入校时,老师就建议我们每节课之前把要讲的下一课预习一下,会对你上课的听讲和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有帮助,然后就是对每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对知识进行理解性记忆,这样在最后期末复习时会省很多力气,成绩也会优异的。所以我一般会在一天都有课的日子,在晚上的一些空余时间安排一点当日专业课程的复习和第二天专业课程的预习;课少的日子,在复习预习专业课之余,把通识课的一些重难点也过一下;没课的日子,就会将本周讲的所有知识都过一遍,不然医学生的期末真的是会猝死的哈哈。当然我的建议是针对一些“卷王”的,如果你只是想学好专业课,其他时间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那就大可不必每天将学习时间安排得这么满,将专业课的预习复习做好,注意通识课不要挂科就好,具体学习时间依个人决定,学到一个自己舒服的状态就好啦。最后呢,送给大家香港大学孙教授的一段话:“大学,就应该是早起吃点早餐;跑跑步;专业课认真听;公共课看看自己喜欢的杂志。中午小睡一会儿;下午参加个社团活动或打打篮球;晚上陪着喜欢的人散散步;或去自习室安静地看看书。社会不需要学霸,也不需要什么学生会主席,更不希望看到学生放弃学业去创业。你只要能平稳完整地读完大学,寻找到自己所爱的人和兴趣,多去没有目的地看些能丰富自己思想的书,认识几个好的不成样子的朋友,锻炼或是塑造自己的身体,学精自己想要从事事业的专业知识。做到这些,平淡地度过大学这几年你就已经足够优秀了。”二、大学生为什么要学军事课程大学生为什么要学军事课程介绍如下:1、大学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或者将军事理论作为综合性实践课程的一部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2、学习军事理论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模式以及我国国防政策和军事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地把握和应对国防安全形势。同时,通过学习军事理论,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领导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工作和发展做好准备。3、大学军事理论课程还可以成为帮助拓宽学生视野和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途径,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以及人类战争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人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4、总之,学习军事理论对于大学培养具有高度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才,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家安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的必修课程设置意义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设置通识教育类和学科拓展课程等必修课,帮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应对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2、保证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这些知识是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的基础,也是就业和职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3、总结:总之,大学设置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全面成长、提高教育质量、统一教育标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必修课程也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革,不断提升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大学选课的课程设置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大学的这些课程。全校必修课是指全校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课程、体育和军事理论课程、计算机课程,有的学校,如中国人民大学,还有数学课和法律课。这些课程一般全校统一要求并进行统一考核,至多在文科和理科生之间有些许的差别。专业必修课是指各院系规定本院系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这些课程为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学生治学和就业的适应能力。专业限选课又叫指定性选修课,它介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任选课之间,指学校或各院系对学生修习的课程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一般是在某几门课程或某一领域中要求学生至少选择其中的几门课程进行修习。专业任选课和全校公共任选课是自由选修,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或对某些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而开设的。跨院系选修课,从字面上讲,就是学生选择非本专业的课程进行修读。在的大学一般都要求文科生选修一定学分的自然科学课程,要求理科生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无论文理学生都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艺术类课程。在很多高校,这种课程叫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设置的课程,既注重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又兼顾他们的全面发展。这种课程一般是面向全校学生,采用任选或限制性的选修方式。这种课程的开设,除了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完整外,还给了学生寻找兴趣以及与多学科学生交流的机会。选择这样的课,课程不同,也就意味着你将拥有不同的同学。他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建议大家在这类课程方面下点功夫,它给你带来的收益你可能都无法想像。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覆盖面极广,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类等,还有跨学科课程。这些类别的课程在不同学校的分布和所占的比重不一样。如清华大学语言类的课程占了1/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占了一半以上。下面给大家几个案例,来点感性认识。【实例】北京大学的素质教育通选课程分为5个领域:A.数学与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哲学与心理学;D.历史学;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生毕业时必须修满16学分。具体的要求是: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学分,在E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其中必须有一门是艺术类课程)。获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学位的本科生,在A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清华大学:全校选修课分为文化素质、外语、体育3类。文化素质课程分为十大课组:历史与文化;文学;艺术欣赏与实践;哲学与社会思潮;写作;当代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与法律;科学与技术;国防教育与学生工作。原则上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在以上10个课组中至少选修6个以上课组的若干门课程,必须修满13学分。经济管理、文学艺术、法学类专业本科生文化素质课程具体选修要求见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国人民大学为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任意选修课提高到20学分。学生的任意选修课学分可以在全校选修课、素质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菜单中自行选修。素质课分为自然科学课组、人文素质课组和艺术教育课组,学生需选择8学分的素质课。北京师范大学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教育心理类、艺术体育类课程。要求学生在任意选修课中选修16学分,其中文科学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4学分,理科学生必须选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4学分,文理科学生必须选修艺术类课程2学分。每个层次又有若干选择,通选课、全校任选课,甚至一些院系的必修课都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一些全校必修课,如政治课、体育课、文科计算机课程等,在保证必修课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开设了多个课堂,不再规定具体的修习时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内容和教师。清华大学提倡在各类课程组中规定必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即在规定的必修学分中指定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中国农业大学从2003级新生开始,逐步将必修课也引入选修,把选课机制引入整个教学过程。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因学校性质和办学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综合性大学的选修课占的比重要高于其他类型的高校,能达到40%,一般学校在25%~30%之间。如果你有幸在有很多课程可选择的学校里求学,那真是一大幸事,当然如前面报道里所指出的,你的烦恼也会增添不少。何去何从,由你自己决定了。另外,还要向大家介绍一种特殊的课程类型:校际选修课。为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拓展联合办学的新领域,我国一些地理位置临近的高校还开设了校际选修课。各校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校际间互相承认学分,学生也可共用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如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地区的16所高校联合组成教学共同体,各高校尽量将最受本校学生欢迎的课程拿出来。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了“营养与疾病”、“美容医学基础”等课程,北京体育大学开设了“时尚街舞”等,北京电影学院开设了“影片赏析”等。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也分别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向大学生开放选修课,其中,暨南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医学伦理学、生命科学等专业为主;华南师范大学以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为主;华南理工大学以工科、建筑类为主;华南农业大学则开放一些农业类课程。这些课程信息你可以从网上查询到,也可以去学校询问。但要记住,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选,只有你所在的学校是这些共同体中的一员,你才可以享受互相选课的权利。如果你有机会,又有精力,可千万别错过,因为你不仅可以享受别的学校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充分感受其他学校的学风、校风和教风。别看选课制的含义很简单,实际上花样很多,各大学的选课模式也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课程选课模式也不一样,相应地给学生的选择权利也有差异。有的学校采取网上选课,有的学校采取网上选课与面对面选课相结合,有的学校学生几乎不用选课。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