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看手机学习照片,如何看待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

一、大学生在课堂上为什么爱玩手机

随着时代大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手机作为必要的通讯用具基本是人手一部,人们对于的手机的依赖也是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中这种现象更是普遍。更离谱的是很多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依然“机不离手”,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大学生在上课玩手机主要是因为: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学的学习主要是靠自己的自我学习,最多只在学期末的时候布置一篇论文作为期末的测试,这样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考试则是得过且过,缺少对未来的规划,因此庸庸碌碌,无聊到上课玩手机。二,自身的控制力较差,很多同学自身的自制力本身就不高,再加上现在的手机功能非常的全面,有很多的网络游戏,竞争排名,使得有一些同学逐渐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三,大学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活是比较轻松的,没有较大大的学习压力,也没有父母老师的束缚,因此很多的同学学习的欲望大大的减少,将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手机上。四,学校的管理约束少,很多学校并没有对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有明确的规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管理也比较的宽松,这也是造成学生敢于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这不仅造成自己学业的荒废,对以后在社会中就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自己在以后的就业中,因为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而不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且也会对老师的讲课有所影响,破坏整个大学的学习氛围。因此,血象方面应该加强相关的管理,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同时进行不定期的学习检查,促进学生的学习。大学生自身方面也应该制定自己的长期规划,不浪费大学中的学习时光,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看待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

大家都知道,大学上课是比较自由的,很多时候老师并不用我们上交手机,所以就会出现很多人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对此,我想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我认为课堂是用来学习的,而不是玩手机的,平常的课余时间已经有很多时间可以玩了,不应该浪费时间在课堂上玩。父母交这么多学费是让我们来学习的,而不是虚度的。大学课堂虽然是比较自由的,但也并不认为我们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十年寒窗苦读我们才终于考上大学,不应该就这样挥霍了自己的时间,我们应该利用课堂时间好好学习。要知道,大学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向他们好好学习。

其次,上课玩手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作为大学生基本的礼仪都不去践行,也是做人的一种失败。老师在上课,自己在底下玩手机,也是对教师教育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从小思想品德教育就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再者,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是对自己的学业不负责,对父母不负责。在该学习知识的年纪没有认真学习,毕业找工作找不到满意的也是很正常的事。作为大学生应当有自控能力,管理好自己玩手机的时间,不能荒废了学业。现在多学一点知识,以后就可以少一句求人的话。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大学生玩手机也可以让老师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在他的课上会玩手机,其他课是否也是如此?是不是需要适当改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很多时候学生玩手机也跟老师的教育方式与课堂质量有关,从好的方面来说可以让老师反思一下自己。

很多人说大学的老师一点也不管事,上课不管学生只顾着自己上课。但是我认为上大学的人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如果什么事都要老师去监管的话,那么他们以后的路也会走得很困难。身为成年人就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应该有自控能力,应该懂得什么才是正确的。

如果大学生玩手机是为了查找资料或者学习与专业有关的知识,那么有时候也是可以的。但是课堂上还是尽量不要玩手机,应该认真挺好老师讲的内容,毕竟上课如果没有听到的话,下课就很难弄懂。

三、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 利弊怎么看

结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利弊参半。

资料显示,94.60%的大学生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而且大部分学生每月使用手机上网的流量在300 M以上。智能手机功能的拓展,不仅激发了大学生对手机的拥有欲,而且对手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浏览网页、发微信、玩游戏等,几乎机不离手。一些学校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加强了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出台专项管理规定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但开放课程与课堂互动等学习形式是离不开手机的,这就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手机管理提出了挑战。

1.智能手机已成为不可缺失的学习助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通过调研及数据统计得出结论:一是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上网最主要的终端,已经远远超过台式电脑和平板电脑;二是大学生是所有网民群体中上网时间最长的,其显著标志是手机流量居高不下。有学者通过样本调查结果显示:28.8%的被调查者月流量在100M以下,37.71%在100M到300M之间,还有33.49%是在300M以上,可见大多数学生用于手机消费的支出远超出公众的平均水平。

大学生对智能手机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无线通话、信息传递等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无线接入,加上安装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应用软件,从而实现使用功能的无限拓展,成为学习、娱乐、交友的好伙伴。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来看,大学生使用手机主要集中在语音通话、查阅资料、微信聊天、发布信息、分享教育资源与交流学习心得、上网冲浪和游戏娱乐。其中87.01%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乐意应用智能手机的功能进行移动学习,78.08%的大学生希望学校等教育机构充分利用手机发布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资源,82.18%的被调查者希望校方提供 SMS(手机短信)和WAP(手机上网)服务,78.64%的大学生希望应用智能手机学习微课程等开放课程。由此可见,目前在当代大学生中智能手机不仅是不可或缺的生活伙伴,而且已经成为不可离开的学习助手。

2.智能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负面影响

智能手机具有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的用途的多样性,因而它在满足通话、通信等需求的同时,既可以用来实施移动学习,也可以作为聊天娱乐的工具。可以说智能手机的拥有率以及利用其上网的人群以大学生为最。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是最长的,已经占到所有新媒体工具总和的50%以上。这其中,不同年级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上又略有区别。从不同年级的学生来分析,以大二年级学生上网时间为最长,平均每天可达到3.34小时以上,而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在1.7小时以上。即使上网时间最短的大三年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也在2.72小时以上,而其中使用手机的时间也在1.45小时以上。从不同性别学生来分析,女生手机上网的时长明显超过男生。

事实上,在课堂上学生除了应用智能手机查阅资料、下载和使用开放课程与微课资源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会利用手机编发短信、分享图片、发送微信、阅读小说、浏览新闻,甚至进行QQ聊天、玩游戏等。从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玩微信或QQ聊天的占到57.4%,用于查阅教学资料和分享图片的仅为36.7%,浏览新闻的占到30%,玩游戏或阅读小说的占到36.5%,发送微博或短信的达到36%。即便是利用手机查阅教学资料,如果学生仅仅是针对教师的提问简单地搜索答案来应对,而不是借助资料深入思考分析,也容易导致学生思维上的惰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由此可见,智能手机虽然能给大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帮助,但它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需要对其加强管理。

3.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导下,教师就是课堂的主角,这种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如果再加上枯燥的教学内容、单调的讲解方式,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感兴趣是不难想象的。以往学生是用逃课的方法消极抵抗,如今则用智能手机这一利器“积极应对”,还可以规避了因逃课带来的风险。因此,对于课堂上不想听课的学生而言,智能手机就成了“打发这段难熬时光的宝贝”。智能手机更新速度快,新品轻薄小巧、携带方便,学生可以很隐蔽在课桌下使用手机“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对于学生的这些“小动作”,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一般是发现不了的,于是一些学校干脆一禁了之,明文规定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有的学校则在教室墙上设置手机挂袋,让学生进入课堂时一人一袋、依次放入。这一方法虽然有效,但却导致智能手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功能也随之丧失。

国外的众多研究表明,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课堂教学过程的交互作用,让他们从消极的教育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创造者,从而获得的主动学习的乐趣和创造性学习的体验。同时,在课堂上引入开放课程等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也可以为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优化教学手段。因此在多媒体时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优势,引导学生安装和使用网易公开课等学习类APP,将开放课程等优秀网络资源放到自己的QQ群、博客等空间或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从而积极引导、理智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将智能手机的多重功能在学习上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以避免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放在利用手机的其他功能上。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