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学生学习动机 2025-04-15 06:27:29 0 0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学习动机的作用: 1激活功能 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区分:引发学习行为。 2定向功能 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有的学习可能面临多种学习目标或诱因,这就需要在其中做出选择。这种目标选择既取决于学生对不同目标或诱因的期望程度,又取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区分:指向学习目标。 3强化功能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区分:学习的程度。 4调节作用 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如果行为活动未达到既定目标,动机还将驱使学生转换行为活动方向以达到既定目标。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达到好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学科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如数学学科,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很低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很高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弱;当问题的难度系数适中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象、动画、影象、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四、正确、妥善组织竞赛,激发学习动机。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完全取消竞争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竞争手段。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当然,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因为这种人通过努力可以不断提高名次。而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学习竞赛的影响甚微。因为优等生每次都取得好名次,从而认为自己无须努力也能成功,故激励作用不大;而差等生从来没取得过好名次,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故竞赛对他们也没有什么作用。并且,学习竞赛往往是对不合作的一种无形的鼓励,不利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建立。总之,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我们既不能简单的全盘肯定,也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如果在竞赛中不注意思想教育,把竞赛仅作为激励学生个人自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相反,如果能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则是可取的。当然,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这样,有利于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团结友爱向前进;有利于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 五、利用外界诱因,强化学习动机。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还应注意到高涨的学习动机是不稳定的,它会因不同的情况而发生变化。那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后还要强化学习动机。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对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可以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反馈,能看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不仅知道该从哪方面努力,还能激发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动机。 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表扬与批评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及学生的个性而有针对性地采用。如对较优秀的学生,适当的批评可能会更有效,而对一贯受训的学生,赞许则更有显著作用。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则应多鼓励、表扬,而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提出更多的要求。 人格心理学有关的动机的类型和事例? 双趋冲突:2个选择都是我们想要的,但只能选其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最好的例子。 双避冲突:2个选择都会伴随痛苦,但不得不选其一 趋避冲突:2个选择痛苦和快乐同时存在,如和女友约好了看电影,但又必须为明天的报告做准备,选择了看电影明天的报告就无法完成,选择了准备报告女友就会生气。 人格心理学中有关动机的理论有哪些? 埃里克·弗罗姆被认为是站在现代人格心理学的交叉路口的人。与埃里克森相似,有人说他也来自弗洛伊德学说心理学大树这一分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培养了一个新的分支,支撑起了一个基础更加广泛的人格理论。 与之前提到的理论家相比,弗罗姆用精彩的语言描述了弗洛伊德的科学贡献:“......他对个性特征的动力本质的潜意识过程的发现是对人类科学的一个独特贡献,它永久性地改变了人类的面貌。” 然而,正如他经常所做的,当他将弗洛伊德与社会埃里克·弗罗姆理论家马克思比较时,后者无疑是胜者。“我认为马克思在思想上要比弗洛伊德更具深度和广度”。此外,弗罗姆对弗洛伊德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这一断言,即精神分析“可以科学地解释人”。的确,弗罗姆认为弗洛伊德的大多数基本观点经不起科学研究的检验。 弗罗姆在人格理论史上之所以重要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的学术训练和背景。他是本书中第一位在大学研究所接受过训练的理论家。像埃里克森一样,他没有接受医学院校的训练,而是选择了学习心理学、哲学,尤其是社会学。在完成了“一篇关于三个犹太散居部落的社会心理结构的论文......”之后,弗罗姆于1922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很自然地,他的研究方向也就远离生物学与医学问题,走向社会心理学取向,即揭示人的心理本质的社会学研究。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弗罗姆在多所大学的心理学系担任过教授,这些学校包括密歇根州立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由于弗罗姆的社会学、政治哲学和心理学的复杂背景,他成了未来事物的先知:人格研究和理论将远离精神病学/精神分析而转向心理学和其他相关科学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