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克服学习困难(当代大学生如何克服困难)

大学生应该如何面对学习上的困难?

1.困难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对每个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机遇。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挑战自我,要有积极的心态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养成勇于克服困难、不怕困难和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

2.在学习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首先要有乐观的心态,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藐视困难。俗语说的好“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不怕困难才能想办法去解决困难。

心态决定一切,相信我能行,有自信和自尊,敢于去向挫折挑战。

3我们可以自己去思考,解决困难。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锻炼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当我们解开这个谜底、克服困难时,就会感觉到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证明自己的实力,为下次克服困难注入新的活力。在困境中锻炼自己和磨练自己。

4.当自己确实无法解决时,可以向好友、同桌或者老师来寻求帮助,让他们和自己一道解决问题,在他们的协助下取得解决,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离不开集体,集体帮助了我们。

心态决定一切,相信我能行,有自信和自尊,敢于去向挫折挑战。

5.要有乐观的心态,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不要在困难面前止步,要积极的想解决困难的办法。

不仅学生如此,我们成年人何尝不是这样。

主要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么样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

1、鼓劲。学习中遇到难题,不是消极气馁,束手无策,而是鼓足勇气和干劲,通过努力去获得成功。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补偿。当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达不到,或因自己能力所限不能获得成功时,往往会因失败而感到苦闷,这时可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这样做的好处,一来会通过这一成功补偿那一失败;二来可使自己从失败中解脱出来,减轻内心的苦闷和压力,通过调节形成良好的心境。

3、升华。当我们的主观愿望不合理时,就要把它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如异性同学之间过分的亲密甚至爱慕,对个人前途和社会都没有好处,就应该理智地加以控制,将这种激情用到学习或其它文体活动中去,努力做出好的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获得另一种满足,达到心理平衡。

4、转移。当我们遇到严重的挫折或伤害时,往往会产生愤怒、恐惧、焦虑等强烈的情绪反应,在这种激情状态下,最容易一时冲动,做出违反情理的事,脱离造成挫折的环境和事物,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以此来缓解不良情绪的影响,从而逐渐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5、幽默。这也是一种化解挫折和尴尬场面的好方法。用含蓄、讽喻、诙谐、寓意微妙的幽默,使人在困境中也能感到乐观和情趣,运用得当,对心理健康十分有益。

6、重新修定目标。在某些情况下,虽经努力也难以达到目标,很容易陷入一种困扰、迷茫的心境之中,这时要客观地分析情况,对自已预期的目标进行调整、修改,使它更切合实际,这样就容易获得成功,摆脱受挫的心境。

初入高中克服学习困难方法?

一、自我定位,克服心理上的"不确认感"。

1.首先,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性格的人?

人格是多种因素叠加形成的自我,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不同类型的人格,在新环境下的内心感受、行为模式会显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产生不同的适应感。

环境是固定的,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就只能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适应环境。

(1)外向型人格:进入高中后,学习环境变了,同学们都忙着"啃书",老师也甚少组织喜闻乐见的活动,对外向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因无法交到足够多的朋友而感到失落或不安;

(2)内向型人格: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和环境,内向的学生由于不擅社交,不愿主动交流,导致融入班集体困难,就会产生孤独感和缺失感。

高一新生应根据自己的性格,采取正确的策略,确保自己尽快融入新环境。这个过程中,既不能放任,以消极的思想被动地等待情况好转;也不能过载,就像举重一样,过载就会砸到脚。

放任,越学习越迷茫;过载,越努力越倒退。

2.适应新环境,在"不确认感"中用好"紧张感"。

生活实践表明,人在新的环境中,大脑会因陌生而对周遭危机的预估能力下降,从而产生"不确认感"。

生活阅历普遍缺乏的高一新生,跨入高中的心情大多都是既憧憬又担忧的。面对崭新的环境和未知的学习,如未适时调整心态,就会产生诸如焦虑、抑郁或自卑等心理。 这时,大脑的边缘系统就会因引发应急反应——"紧张感"。

紧张产生压力。若让应急反应持续作用,压力过大会让心态变得更糟。但我们又知道,压力并非全是坏事,适度的压力反而更有利于学习。

因此,进入高中新环境后,需要我们打破心理的稳定性,去创建别于初中学习的新的神经元路径。创建的唯一方式是重新学习,而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在适度的紧张中不断总结和摸索。

二、 知己知彼,牢牢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很多学生初中成绩优异,但进入高中后就后劲不足,渐渐掉队。究其根源,原因众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各种变化所致。谁能在变化中先调整过来,谁就能抢占学习的先机。

1.面对同学的变化,树立坚强的信心。

50%的中考录取率,决定了能升入高中的都是相对优秀的学生,再也没了在初中时的优越感。尤其是那些升入高点中学的学生,面对众多的优秀对手,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落差。

这是对高一新生的首次考验:自信的学生,会把对手看作是前进的阶梯,最终步入上升轨道;不自信的学生,则把对手看作是前进的阻路石,未战而先怯。

高中学习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不仅要比智力、方法和习惯,还要比心态与意志。要相信自己并不差,自己感到很难,别人肯定也不会轻松,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大家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顽强与坚韧。

记住: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内心所产生的忧虑、不安、怯弱和无知。

2.把握教材变化,做到知己也知彼。

高中课程变多,教材变难,内容变深,是以逸待劳还是主动调整,这关系到未来三年的学习效果。这里以语、数、外为例,来看看高中教材的变化。

语文:

相比初中,高中课文体裁更多,长度更长,深度更深,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叙事说理,更融入了哲学、伦理等要素。

作文方面,中考五六百字则可,而高考要求800字以上,而且要求立意新颖、架构合理、论证有力。

高一新生如果还是停留在初中认知,缺乏个性化体验、生活化感悟和多面化拓展,学习起来就会枯燥乏味,进而渐渐消磨掉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数学:

初中的数学步骤+套用就可解决,而高中的数学不仅内容大量增加,而且更具抽象性和理论性。这就要求在开始学习时就要注意夯实基础,走好每一步。

其次,学习数学需养成练后反思的好习惯,将知识不断引申、扩展和深化。反思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怎样做出来的?(解题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解题依据);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解题思路);有无其它更好的方法?(发散思维)。

英语:

大学生如何克服学习困难(当代大学生如何克服困难)

但高中英语除了依托教材,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进行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多听、多读、多说、多练,积极创设语言环境,不断培养和积累语感。

3. 转换角色意识,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①做好初高中两个方面的衔接。

一是思想意识上的衔接。知道高中学习会比初中难,任务会比初中重,在意识上消减高中学习对心理造成的冲击;

二是知识上的衔接。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参加初升高衔接班,没条件的,也一定要利用暑假提前自学高中知识,形成初步感知,避免遭遇高中的陡坡效应。

②及时转换角色,变被动为主动。

在初中时,老师家长追逼着“要我学”,进入高中后就要主动变成“我要学”。这样说吧,如果高中生缺乏了自觉主动意识,不仅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很痛苦,效果很差,而且注定将成为被高考淘汰的对象。

③正确看待成绩起伏,不因得而喜,不因失而悲。

高中三年,周考、月考、期考、模拟考……数百次的考试,不可能每次都如意。高中生要学会理性看待考试成绩:考得好时,不要沾沾自喜,要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胸襟;考试失利时,不要灰心丧气,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概。

三、学会独立与自律,在成长型思维中做一个后劲十足的学生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短时的速度,而是持续的动力和后劲,这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所在。当然,后劲足不足,靠的不是补课和刷题,而是内因决定外因的结果。

如何培养十足的后劲,不妨从三个方面入手:

1、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了学习态度的不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说道: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

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固定型思维的学生会想:我本就没有别人聪明;而成长型思维的学生会想:是我还不够努力,我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思维决定高度。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优秀的父母会用成长型思维进行引导和鼓励孩子:"没关系,这次失败不是因为你不聪明,而是你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他们永远不会说:"你看我说什么来着,你本来就不行,还不按我说的方法去做。"

显然地,前者会让孩子在鼓励中重塑信心,以更大的努力去学习;而后者则在否定中给孩子贴了标签,让孩子在打击中接受自己"很笨"的现实,他会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2、此刻的不会不等于永远的不会。

卡罗尔·德韦克说:"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是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比如说,孩子得了60分,只代表他目前的成绩和目前所处的位置,而不是他永远只能达到的高度。

老实说,今天的教育,已经让家长们行走在只能赢不能输的单行道上。在焦虑、迷茫、担忧和惶恐中,父母对孩子寄予着厚望。可是,这世上除去神童和低能儿,95%都是普通人,而这95%才是社会的主力军。

就连爱迪生都承认: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天才尚且如此,遑论普通人?所以,家长首先要抛弃"自己的孩子才是最聪明的"的主观心理,然后再引导孩子丢掉"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是天才"、"我不行我从来都没有成功过"的消极想法。

学生个体有差异,接受并尊重这种差异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差异,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接收能力快慢不一。当孩子不能一点就透、一学就会、举一反三时,请告诉并相信孩子:你只是现在没学会,而不是你学不会。

3、慢慢放手,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独立思考。

高中阶段,我认为必须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①培养自律能力。

高中生能不能用手机?该不该看电视、玩电脑?我的看法是:可以。当然这个"可以"是在合理的规则和良好的自控前提下进行的。

我女儿是2018年参加的高考。从高一开始,我们就约法三章:周一到周五住校期间不带手机,周末每天玩手机时间一小时,看电视一小时(其中新闻半小时)。

有一次,她违约了。但我没有责骂她,因为我知道网络的魅力太大,要靠一个16岁多的孩子严格自律确实太难,我更知道,没有发自内心的反省,责骂是没有作用的。

我把网全断了,全家人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后来,她非常自责,主动提出:"接通网络吧,我不用了!"我笑着说了句"谢谢!"我选择了相信她,而她也没有让我们失望,从此每次玩了手机后,都主动将手机交给她妈妈代管,还美其名曰"意志修行"。就这样,一直坚持到高考结束,考入著名的"双一流"大学。

孩子的自律不是在父母的强制下形成的,而是在孩子自我反省中产生的认知,只有这样的自律才是恒久的。当孩子有了自律能力,就能学会安排时间,就能学会规划学习,就不会在假期里做不完作业,就不会不知道如何学习,更不会因考试失利在沮丧中迷失方向。

②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018年,我去成都非常有名的一所中学培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一般不干涉孩子思维,都非常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见。

期间,与一名高二学生谈到辩证唯物主义,本以为他最多懂点皮毛,谁知刚聊了两句,这小子就什么唯心论、唯物论、形而上学、本源物质,牛逼得一套一套的;于是我赶紧转移话题,扯到进化论,谁知人家更牛,不仅将进化论的内容说得头头是道,还拓展到了达尔文的时代局限性,让我一下就懞了。

在感叹这位学生博览群书的同时,我更钦佩其独到的独立思考能力。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是不可能拥有如此宽广的知识面的,而这样的学生,学习起来才是愉快的、轻松的。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办?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它,不要逃避它。第一个就是向同学请教,因为身边有比你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可以帮你解除一些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同学也解决不了,可以向老师请教,主动找老师解决问题,老师其实是乐于看到这样的学生的,遇到困难迎难而上,请人帮忙,这才是面对学习困难的正确态度。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