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心理有哪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2024-09-04 05:22:57 0 0 一、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有哪些⒈学习适应不良部分大学新生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他们习惯于中学的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养成被动、机械的学习习惯。而大学阶段由于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抽象性较强,更多地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部分新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有的对学习环境怨气较多;有的哀叹学校、院系和专业,认为自己“投错了胎”;有的指责教育教学条件不够如意;有的抱怨师生、同学关系的冷漠和冲突……⒉目标计划不明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合理,日常学习缺乏具体可行的学习计划。有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太低,只求考试过关,如期毕业;有的定位过高,导致个体所追求的“理想”成为“空想”而逐渐丧失斗志。有的学生反映,“大学生活自由得让人不知所措。”他们往往觉得毕业遥遥无期,缺乏长远目标,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导致终日无所事事,懒懒散散。有的学生的学习目标被动模糊,易受他人影响和同化。⒊学习策略不多很多大学生尚未探索出科学的学习策略体系,他们习惯于中学阶段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产生学习的定势心理。他们对不同学科、不同任务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趋同,满足于机械识记、题海战术。他们的学习策略多表现为重复地诵读和机械地练习等较低水平的复述策略,而很少对学习内容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操作,难以将所学知识整合为一个知识体系。他们缺少高效率的预习、复习、听课、笔记、阅读、应试、时间和环境管理等学习策略。⒋学习热情不足进入大学后,多数大学生会有一种从过于繁忙劳累的高中学习中获得解脱的感觉,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产生懈怠、惰性的心理。有的人觉得未来没有前途,抱负水平减低,学习热情不足,厌学情绪突出。他们不满意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学习无热情、无兴趣,厌倦刻板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往往产生一种“混”的学习心态,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适应问题: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面临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的转变,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饮食、作息、学习压力等方面。2.学业压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课程负担、期末考试、考研、就业等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3.人际关系: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处理不善可能会导致孤独、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4.恋爱与分手: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可能面临感情挫折、分手等导致的心理创伤。5.自我认知障碍:部分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6.未来规划迷茫:大学生在面临毕业和就业问题时,可能会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感到迷茫,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产生怀疑。7.焦虑与抑郁:由于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8.缺乏耐心与幽默感: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可能缺乏耐心、幽默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9.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部分大学生可能缺乏自我调节能力,难以应对心理压力。为了预防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并寻求心理辅导和咨询。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三、大学生学习、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问题有哪些一、学业问题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2.学习目的不明。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目的时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面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虽然也感到危机重重,但真正想多学一点时,却提不起精神来。3.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4.学习动机不纯。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校园内出现的基础课、专业课门前冷落,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等却门庭若市的现象,以及学生“考证热”都与学习功利化有关。二、情绪问题1.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过分的焦虑则会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考试、恋爱、经济和择业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2.抑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缺乏精神,兴趣降低,不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故意回避熟人,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他们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或严重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焦虑和抑郁以外,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还有嫉妒、易怒、冷漠等。三、情感问题1.爱情困扰。有些大学生在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一切以爱情为中心,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甚至连睡觉吃饭都没时间。导致早退、旷课、厌学等现象,严重影响学业,甚至于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的有之。2.友情困扰。与同性朋友的兄弟情、姐妹情,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分寸、尺度都是大学生要面临的情感考验。没有朋友烦恼,有了朋友也烦恼,在君子之交淡如水已经不再流行的当下,大学生交友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也发生着变化。死党型、闺蜜式的关系也成为了大学生对友谊的普遍认同。可是过分亲密和缺乏交往尺度的关系,往往也更容易导致摩擦和矛盾,再加上缺乏处理朋友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大学生的友情也常常出现问题。3.亲情困扰。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父、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78.2%和86.0%,说不清楚的分别占9.8%和4.0%,不满意的占6.9%和3.8%,从整体上看,学生对家长是基本满意的。尽管如此,亲情的困扰还是客观存在的。父母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物质上倾力相助,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学习,学有所成。很多学生则反映:与父母没有太多的话可讲,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心理,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失落、难过,总把我们当成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业成绩,孩子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情感的交流、内心的沟通。四、人际关系问题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去关心别人想得较少,却又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回答“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时,有80%的学生涉及人际关系。“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不少学生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3.个体心灵封闭。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勇气,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调查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1、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途径。通过开设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在课堂上,教师通常会提供基础的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情绪管理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2、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服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许多大学设有心理咨询中心或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或群体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学生可以通过预约或开设的咨询时间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咨询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并获得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适当的应对策略和建议。心理咨询服务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敞开心扉,得到专业的关注和帮助。3、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经常组织各类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和技能。这些活动通常由心理健康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主持,涵盖的主题包括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等。通过参与讲座和工作坊,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具体和实用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些活动提供了一个互动和参与的平台,学生可以与专家和其他同学交流和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心理健康问题。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