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学习的事迹(著名的大学生的事迹)

你知道有哪些伟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1、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2、苏秦头悬梁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

3、欧阳修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4、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5、牛角挂书

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从后面跟上来,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个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新唐书李密传》。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雁栖湖论坛”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以流利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开场时袁老谦虚地说“I speak broken English”,然而演讲全程,几乎未见停顿或错误。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向我们证明了,原来奋斗这件事,与年龄无关。

我们说他老了,该休息休息了,他却说,89岁又怎样?我还要继续追梦。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如今已经快90岁,如果是寻常的老人,可能早就安心呆在家里颐养天年,可他却一直心心念念着我们这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

袁隆平一生80%的时间都是在农田里度过的。即便环境艰苦,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1949年,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除了教课之外,他每天抽时间拎着水壶和馒头下试验田与稻株为伴。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肆虐,很多人饿死的、病死的,当时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难挡吃不饱的灾难。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袁隆平愁得连觉都睡不好。

当时还没有杂交水稻这一东西 ,这是连发达国家都攻克不了的技术难题。

当袁隆平提出要攻克这一难题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他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90年代前后,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年过半百的袁隆平,却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用实践来回应争议。

下田对于老人来说可不容易,他却生生克服了这个困难,他的胸中有一团火,任何非议与质疑都没法把它浇灭。

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

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开始种植杂交水稻,后来,他又研究出了海水稻,甚至带着团队跑去沙漠上种稻……

最懂他的妻子,有一天忍不住质问他:“你这样长年累月的大海捞针,难道就不会感到厌烦吗?”

关于大学生学习的事迹(著名的大学生的事迹)

1976年起,杂交水稻在中国大面积生产,平均比常规稻增产约20%左右。这坚定了袁隆平让杂交水稻“走出去”造福人类的信心。为此,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专家付出了良多。其中之一便是:授人以渔。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我国杂交水稻在非洲创高产纪录,让全世界为之振奋。

据报道,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种植的5公顷杂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样测产,得出的数据达到每公顷10.8吨,在当地,这是非常惊人的高产量,远远高于当地一般每公顷3吨左右的产量。

袁隆平此生都只为了一个朴树又坚定的梦想——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一生都系在农田上,近90高龄了,还是一有功夫就跑去农田考察。

他不光是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他会拉小提琴、打排球、会跳踢踏舞、还会说俄语和英语!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大国的典范!

现代名人勤奋学习事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

  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郎朗三岁时开始学习乐理、指法等基本功,上学后,每天早晨6点准时练琴一小时,中午再练一小时,放学后还要练一小时,这样的勤奋练习持续了很多年,最终使郎朗化茧成蝶,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刻苦学习的同学的事例?

王可心同学,道德高尚,意志坚强,学习勤奋刻苦,目标远大,成绩优异,用顽强的毅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知难而上,百折不挠,各科成绩在全中心校均名列前茅!曾获得中心校级学习之星、读书之星、背诵之星、优秀的少先队员、三好学生等奖励,在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小主持人才艺等比赛中均获得很好的成绩。

意志坚强、刻苦学习。家里学校二十余里,妈妈干两份工作,白天在玩具场晚上在孵化场,没时间照顾可心,可心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自己做自己和妈妈的早饭,并把自己和妈妈的中午饭备好装进饭盒,妈妈在厂子里蒸着吃,可心冬天饭盒放在暖器上,夏天请老师给蒸一下。放学回来还要做饭、洗衣、擦地、搞卫生,包揽了家里所有活,可是可心一点都没有忘记学习,她抢时间争速度刻苦学习,边做饭边看书,边洗衣服边背课文,作业认真正确率高,字清楚工整漂亮,无论是课上课下还是家庭作业,都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从不拖拉马虎,从不敷衍了事。

家里学校很远每天往返上学很是辛苦,可心却顽强乐观,泰然自若,丝毫不觉得苦,从不抱怨。冬天,下大雪不能骑自行吃,可心就步行上学,艰难的跋涉在大学中,却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夏天,阴雨连天,可心风雨无阻,没有任何理由能阻挡可心的求学路。在班主任的记忆里,可心总是全年全勤,即使生病输液也在课余时间,从不耽误一节课。一个柔弱女孩能做到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