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心理的看法 2024-12-21 18:26:44 0 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1、心理健康教育调整我们的负面情绪 初到大学校园,彻底跳出自己高中的生活圈子,你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你看到那些身着全身名牌的同学,心里面不自觉的羡慕,还带着一丝丝的嫉妒,你会经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活,那种没有约束的生活,那种可以玩游戏玩通宵的生活,自然你也会经历考试不及格的生活,这个时候自己会面临各种负面情绪,如烦躁不安(不知道如何跟父母交代)、压抑、难过,如果不把这样的情绪发泄出去,很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就担当着这样的作用,我们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正确认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能够调整我们的负面情绪,及时调整自己大学的发展方向,学会自律,学会主动学习,把以前落下的知识点全部都弥补回来。  2、心理健康教育能尽可能地避免悲剧的发生 当同学表现出心理障碍的时候,如妄想、错觉,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的情况,他们很容易就钻牛角尖,心理健康课程就会涉及到这些极端情况的讲解,通过学习心理教育,我们也知道遇到这种问题应该及时求助学校的心理老师,通过他们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3、心理健康教育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我们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每个人也不可能一直都保持美好的心情。心理教育能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更加了解,接受自己,认可自己的优点,也能够对自己的缺点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心理教育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自己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作出一个合理的发展目标。  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心理教育,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心理教育的作用,它能提升我们心理素质,促进我们健康成长。 大学生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常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 一、意识到无常也是人生和生活的一部分。 思想上意识到了,心理有了准备,在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表现的惊慌失措,惶恐不安,反应过度,也就不会做出过激甚至极端的行为,反而会显得有条不紊,成竹在胸,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遇事理智思考,理性面对的能力,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有了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适时与家长、老师以及专业人士沟通。 大学生已经有了成人意识,这是可喜可贺的事,同时,毕竟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所以处理事情的经验有限,这个时候尤其是遇到困扰的时候一定要习惯咨询,从更有经验的人那里获取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因为我们第一次遇到的新问题可能是父母或者老师多年以前就遇到过的问题,她(他)们曾经经历过,所以有一些处理问题的经验,对我们而言非常棘手的问题应用这些宝贵的经验可能就会迎刃而解,几乎每一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所以要养成咨询的习惯,咨询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办法、经验积累的多了,自然遇事的承受能力就会提升。 最后,善于总结,把他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能力。 其实人的一生也不会遇到太多的意外之事,思想上有了认识,心理、能力上有了准备,遇事就不会感受到手足无措,同时,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经历之后适度总结,渐渐地就会形成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够从容的面对生活的种种,走好自己的一生。 希望我的分享能对你有所帮助。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心理健康课? 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以及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整体素养。 2.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大学期间,学生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竞争压力等问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适应大学生活、应对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3.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人格品质,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4.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实际项目的操作,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素质培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大学生如何调节不良心理情绪?800字,加观点和想法? 一)焦虑 焦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 焦虑不仅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而且也是其他心理障碍共有的因素,如抑郁症与恐惧。焦虑是作为一种情绪感受,可以通过身体特征体现出来,如肌肉紧张、出汗、嘴唇干裂和眩晕等,焦虑也伴随认知成分,通过由多种成分构成,主要是以为将来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由于焦虑与恐惧、担心、惊慌等相关,也有人将担心看作焦虑的认知成分。 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当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实验证明,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大学生在临考前夜的失眠或考试时“怯场”,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多是高度焦虑所致。被过高的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焦虑的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无法解脱、不愿正视的心理问题,焦虑只是矛盾、冲突的外显,借此作为防御机制以避免那更深层次的困扰。 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有自我形象焦虑、学习焦虑与情感焦虑。自我形象焦虑是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体貌过胖或矮小等,也有的因为粉刺、学生雀斑等影响自我形象而引起的焦虑;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需要通过调整自我认知重新接纳自我,建立新的自我形象;二是与学习有关的焦虑如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在学生情绪反映中最为强烈,我们在大学生学习心理中专门谈及考试焦虑,需要引起重视。情感焦虑多数由于恋爱受挫而引发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具备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因而过度担心引起焦虑。 克服焦虑的方法主要有:首先了解大学生焦虑后面深层次的潜在冲突,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持性的专业心理辅导。 (二)抑郁 抑郁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或黑洞之中,正被淹没或窒息。其他感觉包括容易发火,感到愤怒或负罪感。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失去信心趣,渴望一个人独居。抑郁也伴随着个体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些认知改变可以是一般性的,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或者很难做出决定。在思考中可能有更多的心境转变,消极地看待世界、自我和未来。因此,抑郁的人很难回忆起美好的记忆,不适当地责备自己,认为他人更消极地看待自己,对未来感到悲观。与此同时,还伴随身体症状,如常常乏力,起床变得困难,更严重时睡眠方式都将改变,睡得太多或者早晨醒得太早,并且不能再次入睡。也可能出现饮食紊乱,吃得过多或过少,随之而来的体重激增或剧减。抑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它常常与苦闷、不满、烦恼、困惑等情绪交织在一起。 一般来说,这种情绪多发生在性格内向,好孤僻、敏感多疑、依赖性强、不爱交际,生活遭遇挫折,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大学生身上。那些不喜欢所学专业,或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的大学生也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愤怒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愤怒发生时,可能导致人体心跳加快、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躯体性疾病,同时还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或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情绪情感发展上往往容易产生好激动、易动怒的特点。如有的大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有的因人际协调受阻而怒不可遏、恶语伤人;有的因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与自己相左而恼羞成怒;有的因一时的成功、得意而忘乎所以;有的因暂时的挫折或失败而悲观失望,痛不欲生。如此种种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的好激动、易动怒的不良情绪特点,在一些大学生身上时有体现。这种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因而有人说:“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 (四)嫉妒 嫉妒是指他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引起的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嫉妒是万恶的根源,美德的蟊贼”。 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的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黑格尔曾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了。”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 嫉妒是人本质上的疵点,嫉妒心强的人容易得心身疾病。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产生压抑感,容易引起忧愁、消沉、怀疑、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其次,嫉妒心强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不良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们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寂寞。 嫉妒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一是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甚者,还会破坏集体的团结和良好的心理氛围。二是造成个人的内心痛苦。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常常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甚至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 克服嫉妒首先要开阔视野,开阔心胸,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客观规律。真正做到豁达开朗并非易事,如果正处在愤怒、兴奋或消极的情态下,能较平静、客观地面对现实,是能达到克服嫉妒的目标的。其次要学会转移注意力,需要积极进取,使生活充实起来,以期取得成功,并不亚于竞争对手。培根说过:“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因此,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使大学生活真正充实起来,嫉妒的毒素就不会孳生、蔓延。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败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可以找一些理由,使自己不再嫉妒别人。三是学习并欣赏别人的长处,化嫉妒为动力。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关注别人的优点,忽视自己的优点。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熟悉的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将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有意识地想一想自己比对方强的地方,这样就会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四是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待人处事常常以我为中心,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会感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