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大学生心理与健康教育 2025-04-15 15:57:20 0 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你的心理成长有何帮助? 这门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记得我们那时候应该是导员在大一给我们上的课,我们导员给我们说了很多语重心长的话。 一个人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大学生,进入大学这个大圈子容易陷入迷茫期或者更严重的就是误入歧途,这门课主要是给大家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打开大家的心扉,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都能够远离心理健康问题 越来越好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看法和建议有哪些? 我的看法如下: (一)心理学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 (二)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 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 经过这次学习,我有了许多体会,因此做下以下决定: 可以看到,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实在很多,多到使很多人都没有去学习,整天只知道玩游戏打发时间,虽然我没那么严重,但也差不多,所以我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增强学习自觉性,否则再这么下去也是浪费时光,荒废学业。 (二)克服自卑。 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老师说过,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要的真正了解我自己,克服自卑。 (三)正确走好感情之路。 最后一讲,讲的就是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让我感到很震惊,没想到大学生恋爱有这么多学问。培训中说过,有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所以,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才能使自己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 0 大学心理课的意义?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健康心理的维护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注重的一项心理教育内容,也是预防心理异常的最好方法。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碰到的问题各异,因此没有一套用于各人都皆准的方法。所以下面介绍的原则或方法并不见得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去做,因为生活本是一种艺术,运用妙否,全在乎心。 1.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自我认识肤浅、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不能愉快地接纳自己,是心理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 自信自强者是对自己定位最为准确、认识最为全面的,其实后三者也并非全然不了解自己,他们只是用一种歪曲的形式来对待自己,即不能愉悦地接纳自己,其根子都是自卑。接受现实的自我、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不随意退却、不做自不量力之事、欣然接受自己,方可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焦虑,使人心安理得,获得健康。 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能否面对现实是心理正常与否的一个客观标准。心理健康者总是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一则他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二则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他们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异常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他们可能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观规律于不顾,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楼阁。于是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有“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说”的精神,若总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便会失去自主性,焦虑也由此产生。人生活在现实之中,没有一个人不被评说。所谓“人品”之“品”便是三张嘴。在风气不正的环境中,人品之好坏常是由人说成的,所以做人必须有自己的原则。若老是考虑“对不对得起别人”、“别人会如何看我”,也就失去了自我。看老师、领导的脸色办事,看同学、朋友的面子说话,四面讨好却可能落得四面楚歌。 3.结交知己,与人为善 善于、乐于与人交往,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是群居动物,与人群一起不只是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我们的苦、乐和烦恼、悲伤又无人安慰、无人倾诉衷肠,其滋味又会如何呢?仅就心理健康而言,人也是需要朋友的。与人相处之时,正面态度或情绪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应多于反面态度或情绪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憎恶等。人生是美好的,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 4.努力学习,合理休息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未来工作的基础,学习成绩还是自己价值的体现,是与人比较的标准之一。大学学习紧张、忙碌,如果情绪长期得不到调剂,必然导致产生心理异常,因此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方式之一,大学生应该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要使休息真正成为恢复体力、调剂脑力、增长知识、获得健康的时机。 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依靠自己,要保证心理健康,需要依靠自己的信心与毅力。如果掌握了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的知识,我们不仅能随时关心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还可随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