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内卷深夜学习-大学生内卷的利与弊

5+2什么时候提出的?

9月1日

从9月1日开始,各个地区就要开始推行课后服务,实行“5+2”模式了。家长们也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而学校也要跟上国家的脚步,扎扎实实地实行这一政策。提供一个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更好的促进孩子发展!

家长虽然心疼自己越来越薄的钱包,但是为了自家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钱掏的也是甘之如饴,而这种现象其实就是教育投资。

然而二胎政策开放以及三胎政策的方块,让很多家庭都迎来了新的成员,在经济支出这方面很多家长都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现如今补课班内卷让很多家长都极其的无奈,然而不报补课班或者是托班的话根本就没有人来看孩子,毕竟父母平时还要忙于工作,根本就不可能及时接孩子,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孩子的功课,更有甚者直接辅导不了。

关于给孩子报补课班这件事情,很多家长表示自己确实是身不由己,本来就没有时间去管孩子,再加上其他孩子都报,自己孩子不报的话特别容易被落下。

很多家长对于自己身陷内卷的这件事情也是无可奈何,但是在其位谋其职,根本就是身不由己,面对越来越高昂的补课费,家长们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孩子的学习压力同样非常的大。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部也是相当的关心,为了能够给学生减负,也是前前后后出台了不少政策,这不教育部针对学校课后服务一事又发布了通知。

01

教育部发布“新通知”,9月1日正式实行5+2模式,家长拍手称快

关于这项新的通知,预计是2021年9月1日开始实行,主要是为了实行5+2的模式,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提高中小学课后学习的效率,并且减轻家长的压力。

5+2的模式对于老师的课后服务时间有了硬性的规定,这样的话一周的5天上学时间当中,每天至少要有两个小时的课后服务,退休教师同样可以参加。

面对这样的政策,很多家长也是拍手称快,甚至如实负重,毕竟客户服务一旦正式实施的话,家长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接送孩子同样没有必要去为孩子费心巴力的找补课班或者是托管班,这样的话经济压力也能够稍微放松一下。

相对比外面的补课班,孩子在学校的话家长也更能够放心,因为无论是从提高学习效率还是学生自身安全来讲的话,学校无疑会更加的靠谱。

02

家长开心了,老师压力增加

这项政策确实是极大地增加了老师的工作压力,其实在很多人看来,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轻松的,然而老师除了讲课之外,平时还要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等等。

新手老是因为业务不熟练的话,加班到深夜也是常态,所以实行客户服务的话,对老师而言确实是压力倍增。

好在5+2的课后服务实行过程中,也没有忘记兼顾到老师的权力,毕竟总不能为了给学生减负,额外的增加教师的负担。

1、聘请退休教师

在5+2模式当中,退休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这样的话就能够极大地缓解在职教师的压力。

退休教师的教学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给学生辅导课后作业也是游刃有余,既减轻了在职教师的压力,也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2、轮班制

课后辅导确实是可以让所有老师参与其中,并且实行轮班制的原则,这样的话就能够缓解老师的压力,并且保证教学状态。

如果仅仅只是让班主任来完成这项工作的话,压力确实非常的大,对老师的身心健康也不利。

如果5+2课后服务落实之后,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个好的消息,毕竟缓解了内卷的现象,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也让家长的经济压力大幅度的减轻。

关于正态分布的作文?

近日,“正态分布”式的成绩考核,成为众矢之的。高分密集,学情优异,本是喜人现象。而作为老师,本该有孺子可教的欣慰,却要因降分要求而犯愁:究竟拉出哪一批学生,当刚性规定的牺牲品呢?

高校教务处缘何青睐“正态分布”理论呢?我想无外乎是通过金字塔式的层级,将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多数“众人平地上”,少数“唯我碧霄中”,似乎只有这样苦心孤诣,方能使学生知耻后勇,见贤思齐,比学赶超。

殊不知,这种罔顾实情的“正态分布”,绝非教育的福音,而可能坏了正常的教育生态。

以“正态分布”理论作为硬性规定,人为加剧了教育的内卷化,使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温情和初心。

也就是说,无论你怎样努力,只要有人比你优秀,你就会沦为纺锤体的中间部分。你哪怕闻鸡起舞、秉烛破夜,也可能沦为“沉没的大多数”。是的,竞争必不可少,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可以使学生精进学业。但人为造成的硬性分层,会加剧象牙塔里的焦虑感,无异于令人生厌的“半夜鸡叫”。一味强调“正态分布”,仿佛是手持无情的筛子,筛得少数幸运儿出类拔萃,筛得大多数人微如尘芥。

当过度竞争愈演愈烈,使本该晨昏相伴、忧乐相亲的同窗学友,陷入狼性竞争中,共进共荣、切磋琢磨……这些温暖动人的图景渐行渐远,只剩下教育的“零和博弈”——你的优秀,意味我的平庸。

“正态分布”的考核理论,不该成为量化物化的工具,而忽视了活生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存在。

有一句话说:“可怕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不幸一语成谶。以恒定不变的理论却衡量千人千面的学子,正折射出现代人的“物化思维”——一个个鲜活的人,沦为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点,被精准算法加减乘除,被大数据分析格式化,有人幸运地成为备受关注的分子,有人则不幸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分母。

作为老师,也不能幸免。平日以“聚天下英才而教之”自许,无疑会有人性化考量,但因行政化的干预,要违心地更改分数,弄虚作假,情何以堪?如何面对“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弟子?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像工厂里的流水线,我们的教育生态,更加规整而失却活力,是不是和某些教育者眼里没“人”有关?

无独有偶,这种不近人情的考核规则,又何止存在于教育领域?外卖骑手,被困在了密不透风的系统里;一个大活人站在便民窗口,尚不能证明“我是谁”;身体健康,返乡一趟,非要被层层加“码”……我们已经被异化成系统、程序、二维码里的符号,而不再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

大学生内卷深夜学习-大学生内卷的利与弊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