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变“留量” 武汉体育学院将乡村马拉松带进大别山 2024-09-13 21:07:24 0 0 2024年3月,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师生团队走进大别山红色革命老区新县,独立运营了万人规模的乡村马拉松赛事,将体育赛事带来的“流量”转化为革命老区旅游消费的“留量”。 深耕数十载 探索马拉松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武汉体育学院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体育高校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体育赛事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从2014年开始为大别山地区开展体育资源与赛事规划,坚持数十载开拓、赓续、深耕,为大别山脚下新县、鸡公山等地区规划了百公里登山健身步道与鸡公山户外旅游资源规划,在此基础上协助当地政府举办一系列体育赛事推广大别山地区旅游资源。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发现了一条以体育赛事流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而马拉松作为参与人数最多的单项体育赛事,正是解锁大别山区乡村发展的流量密码。 2019年至2024年,由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作为核心成员的项目“中国乡村马拉松领跑者”在大别山红色革命老区新县等地全面开花。该项目依托自主研发小程序“赛旅通”为载体,通过五步走的赛事服务流程,从吸引流量、承载流量、转化流量、服务流量到拓展流量,将马拉松的赛事“流量”转化为革命老区旅游消费“留量”,促进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增量”。 团队深入新县,5年的乡村马拉松运营,帮助新县马拉松从鲜为人知到数万人参赛规模,从县级赛事到中国田径协会A1级别认证赛事,给新县带来了包括CCTV在内的100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全网1亿多次的网络传播以及全年1000余万人次的乡村旅游。赛事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极大改善了大别山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023年,乡村马拉松项目拓展到湖北省巴东、嘉鱼等5个县区举办,2024年,项目逐步发展至神农架、长阳、恩施等地,累计助力乡村体育旅游联动收益超2亿元。 奥运冠军领跑 助力“流量”变“留量” 奥运会举重冠军廖辉现场领跑,与参赛者共同感受赛事氛围。赛后,廖辉表示,把马拉松带进乡村很有意义,奔跑在乡村,感受独特的美食、美景,还有当地特色的表演,这些都让人耳目一新。未来,希望马拉松走进更多乡村地区,希望乡村马拉松越办越好。 邹澜是武汉体育学院的毕业生,也是该项比赛的发起人。她说,每次遇到困难感觉撑不下去的时候,都会想想革命先烈挺进大别山时遇到过的困境以及他们不怕牺牲克服万难的精神,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对新时代的创业青年是一本激励奋斗的鲜活教科书。 项目团队依托武汉体院在体育领域的专业优势,精心打造乡村马拉松,旨在实现中国梦、体育梦与红色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赛事开展过程中还创新性地和振兴乡村战略相结合,选手通过在项目自主研发的小程序“赛旅通”进行赛事报名、餐饮住宿预定及农产品购买等一系列全方位赛事服务,非常方便快捷。马拉松带来的“流量”带动当地农宿餐饮、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为村民提供赛事工作人员岗位等。参赛选手除了获得奖牌及奖金外,还会获得一份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大礼包。 “参赛选手来了、家属来了、观众也来了,我们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流量和效益。”新县本地农家乐负责人说,每天凌晨4点开始营业,一直到晚上八九点还有客人,虽然很忙很累,但是非常值得。 “一人参赛、全家旅游,一日参赛、多日停留”是众多参赛者的真实写照。赛事期间的街道,车辆川流不息,人流如潮,大小商铺生意异常火爆。从“吃住行”到“游购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乡村的活力,回到乡村融入产业链,享受着体旅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 以赛促教 培养体育赛事人才 武汉体育学院大力传播红色文化,以体育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乡村马拉松的成功举办构建了以赛事为牵引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以马拉松流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 多年来,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始终坚持“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方面,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体育赛事发展为引领,不断契合赛事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实习实训方面,学院紧密围绕体育赛事产业,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校政-校企”为路径,与地方政府及赛事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学生引入赛事主办方,参与项目执行的全过程,创造全方位、场景化、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为我国体育产业培养了大量的先行者和中坚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经过多年的体育赛事人才培养探索,目前已累计培养本科及研究生达1200余人,优秀校友始终活跃于体育赛事实践中。未来,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将以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体育管理人才为中心,以史为鉴,适应新时代,把握新主题,自觉新担当,不断开创体育赛事人才培养新局面,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武体智慧和力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