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大学生学习_五四青年大学活动

大学生学习五四精神的目的?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学习五四青年节对大学生的意义?

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应有的担当至少尊师重道、不迟到早退、上课认真、按时完成老师任务、体谅父母、关爱老人,对自己负责,在自己最平凡的岗位上好好努力。

五四青年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甘于奉献。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是总结中国青年运动的必然结论,也是当代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青年在为人民做出奉献时,青春才更加亮丽,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要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自觉服务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经得起各种考验,受得住各种磨砺。

作为当代青年因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弘扬五四精神,要在继承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培养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回应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责任,提高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从容面对成长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开拓创新,报效祖国。 弘扬五四精神,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培养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志愿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服务社会发展中书写亮丽的青春。 弘扬五四精神,要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当代大学生要充分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利契机,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承担起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任做好准备。 弘扬五四精神,需要更新观念,更需要实际行动。要胸怀祖国,坚定理想信念。大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自觉把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扎实的爱国行动,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弘扬五四精神,要刻苦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要珍惜大好时光,克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刻苦学习,夯实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领域。努力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充实提高自己,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勇攀知识的高峰。 弘扬五四精神,要勇于实践,提高能力素质。实践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是了解国情、砥砺品格的最好课堂。大学生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本领。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今天还在校园中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明天将成为建设祖国的合格接班人。希望当代大学生接过先辈手中熊熊燃烧的火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

适合五四青年节分享的书籍?

1、《五四运动》

五四青年大学生学习_五四青年大学活动

本书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资深教授周策纵先生的力作,它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流派和具体过程作了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对一代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余英时 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余英时先生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大家,这本作品是他研究中国史学史、思想史及探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文集,收录论文有《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等。

3、《中国启蒙运动》

(美)舒衡哲 著 / 新星出版社

主旨在反应海内外持续不歇的关于1919年“五四运动”意义的讨论。作者认为“五四运动”的意义是: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民众的脑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价是多么的高昂。

4、《重返五四现场》

叶曙明 著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本书再现“五四”前后新旧政治、新旧文化的交锋,细述民国政界与学界的风云往事。

5、《五四新论》

余英时等 著 / 联经出版公司

收录两岸及海外学者论文八篇,作者分别是:余英时、张灏、王元化、林毓生、王汎森、欧阳哲生、刘军宁、秦晖。

6、《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

林贤治 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步入五四以降现代中国历史的深处,从历史的尘埃中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及一串串意味深长的精神事件,批判性审视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历史道路及其生存困境,并着力彰显出他们在困境中的言说方式及其选择的价值。

7、《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陈平原 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书自思想、文化等层面,对五四运动重作评估。作者细读文本,爬梳史料,对五四“现场”——历史的、论述的、文本的“现场”——的种种现象有前人所未及的心得。在深厚的史料基础上,作者思考五四承先启后的意义,同时检验以往五四研究方法学的洞见与盲点。

8、《共鉴“五四”》

刘再复 著 / 福建教育出版社

刘再复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五四”的访谈、对话、文章的合集,当中更以李泽厚与刘再复的精彩对话作为《共鉴五四》代序——“五四”五说。

9、《“五四”九十周年祭》

杨念群 著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本书不仅讨论了“五四”前后“社会”作为一个论域的产生以及如何替代其他主题的历史,而且通过考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际转换”以及与此相关的人际网络的变化轨迹,特别着力研究了“五四”前后不同知识群体的行为差异及其后果,描述了一幅充满地域和代际差异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智识图景。

10、《北洋裂变 :军阀与五四》

张鸣 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往的五四研究,跟五四关系密切的军阀和政客,似乎为人忽视了,好像五四期间,那些政坛上的要角,全体失踪了一样。另外,五四运动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它的运作是怎么回事?怎么动员的,怎么宣传的?运动中的学生跟商民是怎样的关系,跟军警又是怎么回事?张鸣在爬梳史料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