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大学生学习-延安时期高校

读回延安的感受与启发?

回延安:是贺敬之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一首诗,最经典的一句是: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思念。

读了回延安,我感受到:不忘初心,要了解初心,坚持初心,砥砺前行,要不为艰难,勇于向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忘初心,要了解初心,坚持初心,砥砺前行,要不为艰难,勇于向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他是中国星星之火燃起来的地方,是中国的革命之火。

延安大学办学目标?

延安大学的办学目标是:“立身为公,学以致用”。

具体讲就是通过人格品质、道德学养的修炼,使学生自身能够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一种身份或角色。

“立身为公”的两个核心概念是“身”与“公”。“身”的社会学本意是身份,同时隐含人格品质、道德学养等引伸意。

“公”的本意是公共,这在上古和现代社会的话语系统中是相通的,如原始公社、共产主义以及中国士大夫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均以“公”之本意来立意。在近代社会,“公”字又引伸出了“公平”、“公正”等含义,显示了自我人格与公共社会的一体性联系。

延安士官学校主要学啥?

延安士官学校学习文化课和军事理论知识。

2023陕西延安开学时间?

延安时期大学生学习-延安时期高校

陈嘉庚访问延安创作手法?

创作手法是纪实。

在中国的抗战史上,陈嘉庚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他是华侨的领袖,南洋实业家,橡胶大王,日本侵略中国,他把南洋800万华侨组织起来,成立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全国三分之一的抗战经费都是他筹集的。

1940年,陈嘉庚亲自前往前线慰劳抗日战士,一行四人,第一站是重庆,蒋介石不敢怠慢,准备用八万银元用于接待,一餐饭八百块大洋,这太浪费了。陈嘉庚大为反感,他就登报说,慰劳团的费用自己带着了,不用劳民伤财。

到成都时,蒋介石又邀请陈嘉庚共进午餐,席间,蒋试着问,还需要往哪儿去?陈嘉庚就说,想去看看延安。他对延安还不了解,也担心国共两党矛盾深,想去说一说,蒋介石怕陈嘉庚去,又没有理由拦,就弄了一伙“民众”在陈嘉庚的车子前来了一下,哪能拦得住呢?

到了延安,各界五千人欢迎,然后陈嘉庚几次和毛泽东谈。第一次是在杨家岭毛泽东的窑洞里,窑洞有一张地图,在一面墙上,十几张木椅子高低不一,一个农家的大木桌子,一大桌子人围起来,坐定,陈嘉庚就端起酒杯说,他对国共摩擦不理解,说共产党要多让步,以团结求团结。毛泽东就耐心解释说,国民党要消灭我们,我们只能以斗争求团结,当时,陈嘉庚对毛泽东的话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毛泽东是诚恳的,而且毛泽东对抗战的态度和决心十分坚定。

又有一次谈,陈嘉庚正在和毛泽东说着话,几个在延安学习的南洋学生走了过来,不敬礼,就坐下,一起谈,完全是无拘无束。还有一次,在毛泽东的办公室谈,人多,桌子坐满了,有一个勤务兵,迟到了,只有毛泽东身边还有空隙,他便挤了过去,大大咧咧地坐在毛泽东身边,毛泽东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把身子挪了挪。一次,毛泽东,单独请陈嘉庚一个人,就是白菜、咸饭,外加一大钵子鸡汤,一共花了一块五毛钱,毛泽东解释说,鸡是隔壁大娘送的,知道我来了远客,乡下对尊贵的客人最大的礼数就是杀只鸡。这样一餐饭比蒋介石八百大洋一餐吃得舒服,氛围好。

‍还有一个下午,毛泽东和陈嘉庚在交际处谈,吃完夜饭,毛泽东就问陈嘉庚,同来的国民党的一个科长呢?陈嘉庚指了指旁边的窑洞,陈嘉庚以为毛泽东不过是去打招呼,去去就回,哪知一谈谈到半夜,与国民党的一个小科长有什么好谈的,谈的有用吗?真是。但仔细想一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像毛泽东一样,一点一滴的去做,陈嘉庚就对毛泽东,有点佩服。

‍陈嘉庚也不是只跟毛泽东谈,和朱德,肖劲光也谈,走上街头,和民众谈,延安完全不像国民党诬蔑的那么回事,街上做生意的,大半是私人开的门店,抽的税也轻,农民的土地也不没收,一亩地只交七斤半米的公粮,县长都是民选的,对官吏管的也严,与学生们交谈,他们的思想也敞开,不是千篇一律。

这次延安之行,陈嘉庚了解到一些实际的情况,后来他回南洋说,我对国内的政治听了一些,也看了一些,中共当时势力太小了,国民党由片面宣传,所以难辨黑白,这次延安之行陈嘉庚感触颇深,从前对中国革命还忧心忡忡,这以后他精神多了,他对身边的人说,中国有救星了,胜利有保证,大家要更加努力啊。

‍感言:毛泽东用一块五毛钱招待陈嘉庚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领袖,一个政府的清廉,陈嘉庚从一个个细节,看到了一个政党的生动活泼,看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看到了中国的出路和希望。所以,陈嘉庚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